背景:
阅读新闻

从汝窑展看博物馆的职责 千万别将官汝和民汝杂陈

[日期:2017-06-14]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蔡暄民 [字体: ]

     “哇,这就是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也不好看嘛,上面还有斑点!”“还有裂纹,是后来碰裂的吧?”

  民窑抄袭伪造居多
      一天,在一家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古陶瓷馆内,我隔着玻璃在观赏一件宋汝窑洗,一群大学生也挤了过来,议论声随即而起:“哇,这就是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也不好看嘛,上面还有斑点!”“还有裂纹,是后来碰裂的吧?”“不是!好像烧好就裂了。”“宋朝皇帝也太没眼光了,会喜欢上这么一件东西。”……七嘴八舌不绝于耳。
      起初,我觉得他们年轻幼稚,开些玩笑也属正常,后细细一想,他们不加思索地随口感慨恰恰反映了很多观众的看法。其实展示的虽属汝窑,但是一件民汝窑,并非当初进贡皇上的官汝产品。民汝和官汝是有天壤之别的。
      由此我想到博物馆在展示展品时,如果只对展品作名字注释,不分官民,那造成观众的误解是难免的。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早无争议,不明就里的观众认为只要一戴上汝窑的帽子就是古陶瓷界的魁首,是官窑中的官窑。其实,这里存在官汝和民汝的严格区别,真正称得上官汝的器物,应该是无论从器型、釉面、胎体、圈足、支钉痕等都找不出星点瑕疵的规正之物。这是给最高封建集权统治者个人专享之物,哪个供奉者敢冒丢脑袋的风险?因此,现在陈列在几大博物馆的汝窑器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排不进官汝的行列,是地道的民汝产品。 

官窑求质而不求量
      自从张公巷和清凉寺作为汝官窑的生产地后,几乎是同时,在附近大大小小的窑场,都开始摹仿官汝的生产工艺,制作类似官汝的器物,这在清晚期光绪二十九年的副榜贡生、康有为的入室弟子许之衡写的《饮流斋瓷话》中点评得非常清楚。书中说道“此外尚有诸窑,统名杂窑,亦曰小窑。兹约举之:仿柴者曰东窑,宋建于东京,东青所由得名也;仿汝者曰唐邑、曰邓州、曰河北……总之,宋代杂窑,不外取法诸大窑,辗转仿效。而胎质釉质之精粗,明眼人不难判别也。虽同一宋器,而价值则远逊矣!”文中所说的唐邑、邓州、河北,乃唐邑窑、河北窑和邓州窑,唐邑在今河南唐河;邓州即今河南邓州。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有那么多仿效地。《中国美术史》中说得更形象:“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窑火连天”,汝河南北两大瓷区,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上千座窑炉均在生产,其规模,其数量,可想而知,没有记载的则更不计其数,加上仿品往往求量而难求质,因为仿者以求利为目的。官窑求质而不求量,主要为博皇帝一人的首肯和欢心,所以两者是无法比拟的。
      这也充分说明,历来存在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抄袭和伪造之风由来已久。如果我们有心去查阅一下世界上几个藏有汝窑器的博物馆的馆藏图录,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粗参差。少量的非常精致,精致得找不出一点毛病,而粗的却瑕疵比比:有型不规正的,也有缩釉点的,更有窑裂的……但是,不管有无瘕疵,均被排在珍贵的汝窑行列中,很骄傲地对外宣布珍藏着的汝窑件数。这是典型的只求量不求质的混沌展示观,会造成后人对千古奇珍汝官窑形象的误认。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一些学究历来津津乐道的“世界馆藏汝窑67.5件说”的迂腐和不切实际。如果,按官民不分的笼统计算,那存世的数量会不计其数,后面加几个零都毫不为过。特别是近些年大规模大面积的开发,出土的民汝窑器不胜枚举。而真正称得上汝官窑的确实不多,那绝对不是只要符合汝窑的几大特点即可称为汝官的。按此严格标准划分,现存世界各大博物馆中能称得上官汝的数量仅剩三分之一也毫不为过。 

千万别将官汝和民汝杂陈
      就拿几家收藏汝窑较多的博物馆为例,器身上大都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存在瑕疵,文章开头说到的那件汝窑器就是典型的民汝器,它引起大学生的嘲讽本不为过。即使那些被乾隆让下人镌刻过御题诗的汝窑器中,也存在颇多疵斑。严格意义上说,是当时选择高古瓷的人定的标准欠宽,以致造成贻误后人的结果。其实,被誉为五大名窑的“汝、官、哥、定、钧”中均存在同时代民窑大量仿制的情况,作为博物馆严格意义上应该在标识中说明官民窑的区别,否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对历史面貌产生曲解。有人说,博物馆以普及教育为主,只要能说明器物的产生、发展和传承过程,让参观者了解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史,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了。如果博物馆的领导也以此就满足了,那馆藏以残破旧为主确无可厚非。但如果该馆想在行业内树起标杆,那只求馆藏数量或混淆官民之间的界限,就显得很不专业了,而且还会造成我们的子孙后代误解了祖先的智慧和能力,误认为祖先的审美标准竟然那么地低?否则怎么会将明显存在缺陷的东西当成国宝?我认为,民间藏家分不清官汝和民汝的区别不足为怪,偶尔收到民汝器欣喜若狅,奉为至宝,也可理解。但作为负有启迪、教育责任的博物馆就不应该了。民间藏家中有一定数量的宋代汝窑,其大多是民汝的东西,应该是属于许之衡所说的,为“杂窑烧造”的器物,与官汝在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我认为,博物馆有严格界定官民之间区分的责任,千万别将官汝和民汝杂陈其间一并展览,否则会造成观众对历史真实面貌的误判。文章开头还原的情景绝不是偶然的个例,对此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作为起引导、教育作用的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等机构都有责任理清官民窑之界限,让后代正确认知华夏古陶艺术的精髓所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汝窑 汝瓷 汝州 汝官窑  汝民窑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