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州,一座城市的千年瓷韵——纪念周总理批示恢复汝窑生产六十周年特稿

[日期:2017-12-23] 来源:汝州城事  作者:郭杰 赵彦锋 [字体: ]

  2017年6月17日,北京。中国美术馆B1报告厅。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汝窑生产六十周年,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汝瓷新生命,汝州新生活”主题论坛 活动暨汝瓷公益展隆重开幕。

   来自两岸及国际级文化大师、汝瓷手工艺大师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对话汝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方向。

  前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文史研究院院长冯明珠、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台北故宫双品牌创作者曾国源、汝瓷泰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玉松、大国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朱文立、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洛客联合创始人周志鹏等分别在论坛上主题演讲。

   “汝瓷新生命,汝州新生活”作为“创新与传承——中华之手 匠心之美”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探讨汝瓷的传承、融合、创新,让汝瓷重新焕发“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光彩,让非遗回归当代生活,构建当代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文化家园。

  此次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美学文化基金还将发布一场众创任务,集思广益,征集、评选最佳创意,输出创意草图,为汝瓷产品迭代找寻新方向。探索中华传统工艺、手工艺新的再生活力,复兴地方特色,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并为创建汝瓷特色小镇提供新思路。

   与此同时,汝瓷公益展览也在同期开展,主办方特别邀请德国官窑瓷器代表“梅森Meissen”前来交流参展,在展现汝瓷历史和美学价值的同时,通过中西方顶级瓷器的相拥与融合,展示汝瓷的当代创新艺术,传承“中华之手匠心之美”的精神。

  汝瓷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历代古董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罕之器,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交谈中,对中国的汝瓷大加赞赏,他说:我对贵国的汝瓷和杜康酒情有独钟。

  1957年,周恩来总理做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

   汝窑是古人遗留人世最美丽的瑰宝,它是自然的灵动,它是复古的美学,是后世仰慕追寻的典范。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成就了汝瓷,开创了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然而,战火的尘烟,工艺的失传,皇家的垄断,使它们成了近乎绝世的珍品。

  综观历代文献关于汝窑的记载,仿佛在诉说一个悠远飘渺的神话。它的釉中,气泡闪烁亮如攒珠;它的胎中,玛瑙点缀灿如金星;它温润的釉色,如同万花筒,在不同的光照下幻化出不同奇妙的光晕。即使在南宋时,汝瓷已成稀世之宝。它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经历了瞬息辉煌而遽然湮灭。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瓷器烧造的又一座高峰,曾创制多种精美盖世的瓷器,也曾大规模仿制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但惟独仿制汝瓷失败,以至乾隆无奈地写道:“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以至民间有“家有钱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

   汝窑已经衰落了将近千年,凋敝之极,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寥寥无几。建国初期,百废待举,汝州的汝瓷也走上了复兴的漫漫征途。

  半个多世纪来,汝州的工匠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为恢复汝瓷,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终于叩响汝窑那神圣的殿堂,向共和国总理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美汝窑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一,因产在汝州而得名。

  汝州北依巍巍嵩山,南依莽莽伏牛山,悠悠的汝水从中间横贯而过,造就了一方物产丰茂的沃土。在汝州,人类踪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文化积淀深厚。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能在此觅到踪影。

  自周而到唐、汉,汝州一直是拱卫古都洛阳的门户,帝王将相、商贾贤达、才子名流脚踪如织。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争。其山河沧桑、世事更迭,正可谓一把田土、一块碎石都带有数千年文化的印迹。

  物产丰富的汝州,文化积淀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制陶业已经成熟,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煤山、大张、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产,娴熟的制陶技术为唐宋陶瓷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汝州具备生产汝瓷的条件,汝州所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是做坯品的原料。汝州还有百里煤海之称,储量丰富的煤和满山的树林、灌木丛,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崇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

  说起汝瓷,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他的诗书画却堪为一绝。宋徽宗自创了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他还对中国茶事做了最大贡献,撰写的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曾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也正是这位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让汝瓷平步青云,看尽世事沧桑,看尽荣辱得失之后,仍在诉说着曾经最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善于“以色观物”、“以色审物”、“以色统物”,汝州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窑瓷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这些釉面温润色泽典雅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是一种清淡含蓄、最适合道家的审美情趣。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并形成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一带;南北从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到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到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区达到了300多处。

   《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瓷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

  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玉石效果。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汝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宁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目前,传世的汝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成为稀世珍宝,历代帝王视之为吉祥之物,汝瓷也成为官宦人家的富贵象征。历朝历代的昌平盛世时,都有人仿烧汝瓷,乾隆皇帝还专门让景德镇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所以,清代的汝州诗人孙灏便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哀叹。

  复兴之路

   1957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要恢复全国五大历史名窑的生产,强调要优先恢复汝窑的生产,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国家轻工部做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周总理的批示很快下达到了当时的洛阳地委,洛阳地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精神很快传达了当时隶属洛阳地委临汝县(现汝州市),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汝窑生产。

  临汝县县委、县政府很快就就着手研究如何恢复汝窑。当时临汝县有一个汝瓷厂,它的前身是1940年一位乡绅创办的民生陶瓷厂。新中国成立后,瓷厂老板不知所踪,原厂被接管下来,成立临汝县汝瓷厂。

   1957年,周总理号召恢复汝窑生产,老工人郭遂接受了试验豆绿釉的任务,于1957年釉料研制取得突破,进入试烧阶段。1958年人民大会堂河南厅需要展示本地的汝瓷文化,当时的权宜之计是,采用氧化铜做釉料,达到接近汝瓷的效果。同年在郭遂和孟祥泰、裴庭普、杨桂荣的共同努力下,研制出汝瓷大型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郭遂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

  1961年,时任临汝县磷肥厂党委书记的张全被县委主管工业副书记刘振邦叫去谈话,刘振邦说,组织上决定让你担任汝瓷厂的党支部书记,希望你到任后着种将汝瓷试验工作抓起来,不要辜负组织上的信任。

  为了试验烧制出真正的汝瓷,张全和试验组的同志们跑遍了汝州周边的高山大川寻找古窑址和古瓷片,有一天,他和郭遂在一条小河边发现了几片小汝瓷片和没有烧成的汝瓷残坯片,拿到厂里放到窑中试烧后,釉面出现和古瓷接近的颜色,这之后烧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窑工值班太累打瞌睡,忘记了添煤导致温度下降,之后又加快了添煤速度,煤没有充分燃烧,窑里出现了黑烟,按行话叫“污火”,烧出的碗底出现绿的蓝的釉色,这为汝瓷研制找到了曙光,当时郭遂大字不识一个,每次实验都是靠感觉进行。为了加快汝瓷研究步伐,临汝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抽调专业人员帮助郭遂。早在1958年,临汝县大炼钢铁,急需化验人员,县政府从临汝县一高抽调了数名学生来到县钢铁化验室工作,孟玉松是这批化验员中的佼佼者,她对硅酸盐无机化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县委抽调她参与汝瓷研究,她满口答应,当天就到到汝瓷厂报了到。在多人的努力下,汝瓷的烧制经过不断探索,终于烧制出第一批真正的豆绿釉。

  豆绿釉烧制成功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河南省科委、洛阳地区科委联合在临汝县西大街向阳旅社召开试验成功鉴定会,著名陶瓷专家李国桢等参加了鉴定会,当时的《海南日报》等国内外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

   1963年汝瓷开展大规模试验生产,当年的第一批汝瓷豆绿釉产品参加了全国古陶瓷博览会。

  1971年由洛阳地区组织,临汝县汝瓷厂书记张全和技术员马永杰携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所带200多件产品被外商一抢而空,汝瓷声誉由此扬名海外。同年秋季汝瓷厂郭留江、阎金定二人再次参加广交会。1972年汝瓷厂郭连成同志参加春季广州交易会,所带汝瓷产品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十七个国家客商的关注。1973年,广交会上参展的四箱160件豆绿釉产品,被外商包揽,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1974年,国家经工部投资,在汝州城区西环北路赵庄村建成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1975年职工扩充到300多名,增添了设备,主要生活碗、壶、酒瓶、工艺品等日用品。

  1977年9月,河南省二轻厅组织以汝瓷为主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位于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展销。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总参、总政及部分军兵种负责人等前往参观,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韩素音女士也前往参观。路易·艾黎当场作诗颂扬陶工。此瓷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人士参观者约50余万人次。1983年全厂职工近千人,汝瓷生产初具规模。

 

  1980年河南省科委下达试验天蓝釉项目,1983年洛阳地区科委重新下达试验任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课题由副厂长郭连成同志负责,试验组组长郭遂同志具体抓,经郭遂、孟玉松、张全、王中玉、王天中、宋海、张大庆、范立的共同努力,调整配方40多号历经数百次试验,在请教了郑州轻院、华南工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后,弄懂了天蓝釉的呈色机理,终于攻克了工艺难关,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试制成功。在8月召开的鉴定会上,汝瓷之精美博得了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

  1983、1984年汝瓷豆绿釉和天兰釉分别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经过孟玉松、马永杰、樊治安、郭连成等人的联合攻关研制成功,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孟玉松、马永杰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1988年4月历经四年360个配方和上千次的试烧,举世瞩目的一代瑰宝“汝瓷天青釉”在孟玉松、朱文立、张大庆、李聚万和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原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故宫研究员李辉炳、耿宝昌等顾问的帮助下烧制成功,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理化测试,各项指标符合技术标准。8月28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鉴定,一致认为试验成功。

  1989年10月,上海国际研讨会与会国际专家给予汝瓷研究成果高度赞扬,日本、美国派代表团来汝州参观。1989年11月6日中央电视台对汝瓷进行了专题报导。此后,汝窑月白釉也相继研制成功,并研制出了天目釉、新汝釉、玛瑙釉等系列汝窑新釉色。

 

  1985年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内外朋友不断到汝州参观,购买收藏汝窑产品,并给予汝瓷以极高的评价。全国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带病挥毫为汝瓷欣然命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清末代皇帝胞弟、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所的爱新觉罗、溥杰先生,为赞扬汝瓷留下了珍贵的诗篇。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叶喆民、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研究员,轻工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桢先生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讴歌汝瓷都题下了赞誉之词,盛赞“青瓷之花,汝窑为魁”。中国著名作家李准为汝瓷题写了:“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

   汝瓷的研制,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悲壮。60年来,为了共和国总理一句嘱托,一代瓷人为了汝瓷呕心沥血,前赴后继。这中间,汝州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每行一步,从中央到地方,国内顶尖的陶瓷专家都给汝瓷的研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古陶瓷界先辈陈万里先生,生前曾多次来到汝州,寻找汝官瓷的蛛丝马迹,可他老人家到死也没找到一块真正的汝官瓷片。到了1977年,陈老的弟子,陶瓷界泰斗冯先铭先生和叶喆民先生偶尔捡到了一片汝官瓷片,他们如获至宝,这块瓷片,经轻工部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家借去多次做化验分析,残存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冯先生用一个有机玻璃盒装着,轻易不再示人。1987年,汝州研制天青釉遇到难题,孟玉松硬着头皮找到了冯先生,老先生听说孟玉松要做研究用,便把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瓷的资料,无偿地提供给了孟玉松。古瓷专家耿宝昌和刘伯昆,从汝瓷研制开始,就和汝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2014年,92岁高龄的耿宝昌还亲临汝州,指导汝瓷研究发展。上海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他对汝瓷指导不遗余力,直到去世前,还在一直关注着张公巷的挖掘和研究。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先生,从汝瓷研制开始,常驻严和店,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汝瓷的发展上。在汝瓷的发展史上,我们能记下一大串的名字,他们都是汝州汝瓷恢复的幕后功臣。

   1998年以来,汝瓷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一批民营汝瓷企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汝州市新的经济优势产业。汝瓷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换取了许多荣誉和奖励。汝瓷先后荣获首届国家轻工博览会金奖,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朱文立研制的汝官瓷曾经作为国礼,分别赠送给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韩国总统金大中,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还将汝窑“八卦鼎”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孟玉松研制选送的汝窑“国泰民安”大花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选中26件收藏。日本、美国及东南亚收藏家,陶瓷专家纷纷来汝参观购买。

  1988年9月,孟玉松凭着对恢复发展汝瓷做出的显著贡献,被推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李鹏、邓颖超等人出席开幕式。会议期间,一个工作人员突然找到她“请你准备一下,到中南海西花厅,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要接见你”。

   孟玉松精心挑选了一件汝瓷天青釉八卦鼎,在西花厅,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妇女代表齐聚于此,82岁高龄的邓颖超主席精神矍铄地走到大家面前,一一和代表们握手,当走到孟玉松面前时,孟玉松赶紧将带来的汝瓷天青釉八卦鼎捧在手上,送给邓颖超说:“邓大姐,我完成了周总理的嘱托,将失传近千年的北宋汝瓷恢复成功了!”

  再造辉煌

   近年来,汝州市充分挖掘汝瓷的发展潜力,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2000年4月,张公巷一户居民盖房时,挖出了很多瓷片。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大国工匠朱文立赶到现场,捡到数十片典型的窑具,之后在张公巷路东的另一户居民院内打探孔,结果一个孔内出土了60多件素烧胎片,制作精细。

  2004年初,河南省考古所对张公巷进行第三次挖掘。

   2004年5月20日,“汝州张公巷窑址论证会” 在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古陶瓷界、考古界权威,对张公巷新发掘的窑址和出土的实物标本进行了论证。大多数专家认定,张公巷出土的瓷器在釉色、烧制技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人们寻找千年的“北宋官窑”。

  2006年,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9月,汝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2011年,汝州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华名窑·瓷魁之乡”;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9月,汝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2011年,汝州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华名窑·瓷魁之乡”;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是那么惊人的巧合,在汝州城区是寻觅千年的官窑遗址,而在城区数公里外的原汝瓷一厂,也是在北宋汝窑严和店遗址上。守着这么多宝地的汝州,迎来了它的第三次辉煌,2014年3月,汝州市委班子调整,新任的市委书记高建军将汝瓷列入“十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为了加强对张公巷窑址的保护和利用,依据汝州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在张公巷窑址上建设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公益性遗址博物馆。与此同时, 2015年汝州市委、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地址选在蟒川镇产业集聚区南部严和店窑址附近。

   2001年10月,汝州市成功承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汝州市首届汝瓷国际研讨会,100多位汝瓷专家及国际友人齐集汝州,对汝瓷的发扬广大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邮票发行。2002个11月10日汝州市汝瓷协会向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汝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服务商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汝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汝瓷产业的发展,将汝瓷列入“十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对汝瓷的研制开发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在原国营汝瓷厂的基础上,汝州市酷爱汝瓷有志之士纷纷献身汝瓷开发事业,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汝瓷专家,朱文立和孟玉松分别被授予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06年,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对张公巷窑址的保护和利用,依据汝州城市总体规划,我市计划在张公巷窑址上建设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公益性遗址博物馆。通过张公巷窑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实施,全方位展示张公巷窑址发掘成果,彰显汝瓷文化的魅力和汝州的人文历史,着力打造突出汝瓷文化特色的文博旅游景点。

  2015年汝州市委、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地址选在蟒川镇产业集聚区南部严和店窑址附近。

  按照规划,汝州市围绕全域旅游和“精品化、艺术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理念,坚持“文化+科技+产业+旅游+休闲”的发展思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的理念,发挥汝瓷文化名牌优势,吸引全国五大名窑企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入驻,规划建设了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暨中国汝瓷小镇。

   中国汝瓷小镇距宁洛高速出口仅3.5公里,通向园区的道路为双向十车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小镇紧靠九峰山和蒋姑山两个旅游景区,项目总规划面积近12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与中科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全面合作,由上海合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为园区设计详细性规划,并由河南三建和中国六冶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投资约10亿元,2015年10月开工建设。其中,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已完工;中小企业生产区,将成为承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平台,目前,已经有65家汝瓷企业入驻;创客园区、中国汝瓷博物馆等项目。

   2016年4月,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河南省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6年12月2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中国质检报刊社举办的2016“质量之光”年度质量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北京厅举行。汝州市汝瓷成功入选2016“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

  2017年,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培育形成全新完整的汝瓷产业链,全力打造集农民工返乡创业、文化旅游、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品牌小镇,努力争创国家级特色小镇。

  目前,汝州市拥有玉松汝瓷、朱氏汝瓷、宣和坊汝瓷、廷怀汝瓷、弦宝汝瓷等汝瓷开发公司、汝瓷研究所120多家,年产汝瓷200余万件,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汝瓷的品牌建设正上演着另一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魅力。

   汝州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母胎和种源。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人类就在此栖息繁衍,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仰韶彩陶是中国最早的瓷画,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鹳鱼石斧陶缸图》是中国现存发现最早的国画。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与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神奇的“煤山文明村落”迄今4600余年。

  中国是瓷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它是集中国制瓷艺术、雕塑艺术、色彩艺术、绘画艺术四位一体的艺术精华,是中国的国粹。而汝瓷以其造型的韵律、釉色的温润、线条的美感等艺术特质,代表了这个艺术品类的辉煌,是人类文创水平的历史巨峰。

  每每,当一窑汝瓷的火光熄灭,1300℃的炽热逐渐褪去,汝瓷釉面随之细微开裂,如春雪融化,冰河初开。这声音曾经在汝州的夜里绵延不绝,随之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今天,新时代的工匠们怀着祖先一样的忐忑心情,夜夜侧耳倾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