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代汝窑》---我看了受益匪浅

[日期:2009-03-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细说汝瓷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被世人传为“故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汝瓷一片“之说。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窑瓷始造年月无史可查,从以发现的实物考证,应是始于唐而盛于宋。鼎盛时期应为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根据中国陶瓷专家宋伯胤先生的统计,流传于世的汝窑传世品共六十五件(后来在窑址出土的二十多件是汝窑的次品)。传世的六十五件汝窑瓷,解放前被国民党政府运抵台湾故宫博物院二十三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七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一件,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一件,美国费城美术馆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馆收集藏入十七件,上海博物馆八件,天津博物馆一件。另外三件在美国、日本、香港私人手里,还有几件收藏者不明。
    这些是近年来公认的统计数字,但之后在徐州臧克成老先生处发现二十余件。近几年来在各大拍卖行也相继出现宋官窑汝瓷。由此看来,存世汝瓷绝非统计数字上所说的65件。在近几年的收藏热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未现世的汝窑珍品绝对会不断出现。但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该如何去鉴别和发现汝瓷,而不至于珍品不见天日,甚至被挂上“赝品”的名头而流失海外呢?为此,笔者针对自己手中的一件具有“标准器“性质的汝窑三足尊写此文章,以明确汝瓷鉴定中的"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鱼子纹"、"芝麻花"、"釉面微微泛红"等一些名词,并配以相关图片说明。促进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汝瓷的鉴别能力,在今后的收藏生活中多淘宝,多捡漏。
    解析“玛瑙末为釉” “有玛瑙末为釉的不一定是汝瓷”。但是,汝窑瓷一定玛瑙末为釉,才是一句完整的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有古文写到,汝瓷釉面“似玉非玉而胜似玉” 的结论,可这“玉”的质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北宋汝瓷的釉面,光亮度普遍较差,不如官、哥瓷显得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亮度大抵只及后者的三分之一略强。这表明,汝窑的“玛瑙入釉”,致釉汁的玻化程度及耐腐蚀性,皆有明显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这里所说的釉厚而不流动如“堆脂“,釉清澈滋润,釉莹润柔和,这滋润的味道,如果你没有上过手,就很难理解这堆脂滋润的标准。实际上这滋润的感觉也是由于釉内参有玛瑙所至。因釉中有玛瑙的青白色结晶体,能把外来的光线折射出去,所以产生了型同美玉的滋润也因为结晶体的反射作用,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色泽。在略暗淡的光线下出现清澈湖水般的水绿色。在光线明亮处,则会看到如雨过天晴般的天青色。 另外要提到的是在很多资料中都提到过的"釉面微微泛红"。有很多人主张是因为汝瓷瓷胎内含有铜。但现在众多仿品中,甚至近几年仿制比较成功的河南朱氏汝瓷中,在胎内都参有不等量的铜质。但都没有这"釉面微微泛红"的现象出现。而且笔者发现,凡无纹的汝瓷都没有泛红的特征。而且这种泛红的现象大多都出现在天青偏兰和天兰的釉面上,泛红的特征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所以笔者认为汝瓷釉面泛红与红玛瑙入釉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从手中的三足尊里发现,在窑内向火面和背火面两面釉色的对比,向火面内的红玛瑙因受到较高温度的溶解,颗粒浮出面积较大,泛红明显。而背侧红玛瑙的洁净体未被破坏,泛红不是很明显。这也就说明了"釉面微微泛红"与烧成的温度和降温的快慢有关。但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对于鉴定汝瓷的釉质要点:首先要看釉内是否含有玛瑙成分,一般用肉眼便可看到釉内有微粒存在。大多以红色为主,而且整器皆有。其次是看釉面光泽度,是否有玉质感,型如堆脂。这里要注重提及的是有些认为这种光泽是酸腐蚀后的痕迹,是做伪的证据。其实不然。有资料和古文记载,●清·佚名 美术丛书本    四集一辑     312页 汝窑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提到汝瓷光泽有些类似“橘皮釉“的感觉这也是汝瓷的一个特点。。
    解析“蟹爪纹” 南宋《百宝总珍集》卷九中有一首佚名诗,“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曹昭《古窑器论》评价汝窑器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汝瓷特有的蟹爪纹是鉴别汝瓷的又一重要标准。但何为“蟹爪纹”呢。笔者以前看过很多相关文章,说是汝瓷开片细密,型如蟹爪,为此,笔者也一直认为是开片的纹理结构型如蟹爪很多年,但最近阅读到了近人许衡《饮流斋说瓷》、人高谦《遵生八笺》及清初谷应泰《博物要览》等书中有"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的记载以及最近一些对“蟹爪纹”的新论,才从新做了定义。实际上,资料中已经阐述的很明确了,就是釉中的棕眼隐若蟹爪。螃蟹因为在沙滩上是立行,是用蟹爪前部尖端行走,因此,在柔软的沙滩上走过后,会在沙中留下独立的小洞。笔者手中三足尊“蟹爪纹”明显处有两处。第一处为向火方向的器足上,另一处为与该器足相对位置的器口内部,为缩釉形成。另外笔者在斜光下能看到很多但又分散的未形成棕眼的大气泡,也就是还未破裂的大气泡,笔者也不曾知晓,古人们是否把这种在斜光下晶莹的气泡空洞也称为“蟹爪纹”或是称做“晨星稀”的另一鉴定特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蟹爪纹的形成是由于入窑后的窑内温度过高而形成的。所以在一些掌握控制温度好的窑里,会生产出没有蟹爪纹的汝瓷。也就是所记载的“无纹者尤好”。  
    解析“鱼子纹” “鱼子纹”在很多关于鉴别汝瓷的资料上都有出现。●清·佚名 美术丛书本    四集一辑     312页 汝窑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但究其实质,笔者现在也是抹零两可,但笔者根据手中三足尊提出两点可能,一是釉面的小气泡空洞聚拢处看起来很象成团的鱼子,二是由于高温溶解的成片的红玛瑙晶体,下面会详细叙述。笔者也曾读到过一篇描述鱼子纹的文章,也不可忽视。在此先做介绍,此文以漂浮于水中的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的鱼子为参照物。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这就形成了汝瓷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瓷釉面的釉色块。此种现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汝窑莲瓣碗上就有所体现。至于笔者所提到的两点可能,这就引起了一个新的话题——汝瓷的气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汝瓷的气泡进行一下了解。对于汝瓷气泡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曾在文章中提出汝瓷无气泡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笔者在上文介绍蟹爪纹中已经提到过有分布的大气泡。更准确的说,这零散的大气泡正式古文中所叙述的——晨星稀现象。但,是否汝瓷只有大气泡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从笔者手中的这件三足尊和一些研究资料看来,烧制温度过高也会引起小气泡的凝聚和释出。这里也特别的要引用一下此研究报告。内容如下:汝窑瓷片的段面,肉眼可见有许多气泡聚拢在釉层的中、下方,而釉层上方的气泡并不多。用放大镜于釉面观察,釉层中部以上的这些气泡,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如文献上记载)。但是,釉层中、下方的这些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气泡,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釉的断面,在靠近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参差不齐、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类同宋龙泉、宋临汝窑、宋耀州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还表明,汝窑的烧成工艺很奇特,以致釉内及坯泥中的气体,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地被封闭于釉层中、下方。从上文可以看出,气泡也是鉴定汝瓷的又一种方法,由于当时独特的制造工艺,使得被封于釉中、下层的气泡也起到了折射光线的作用。也就更能解释汝瓷釉面为何显现出柔润的玉质感了。这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现今仿制的众多窑口,都因为已经把柴窑改成气烧窑或是电窑,所以,釉下的气泡排列整齐。折射的光线也就越发的刺眼而显得浮华。 了解完了汝瓷的气泡,让我们回到我们先前的话题——鱼子纹。笔者先前讲到一些资料主张 “变色釉斑”为“鱼子纹”。笔者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据。但笔者在很多被证实的和资料中的汝瓷中,这种色斑很不常见,也就不能看作鉴定汝瓷的一般特征了,那么为什么古人们非要把“鱼子纹”作为重要的鉴定依据呢?在此,笔者做了一次大胆的猜测,所谓猜测,笔者也确实一直在思考着古人们的鉴定眼光和鉴定角度。也就是在猜测着古人们到底在汝瓷器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这还需要我们追述到几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一位老人谨慎的把所有门窗关好锁死,并确定家里人都以深睡。他走到衣柜旁,拿出了一个很旧的破布袋子,这里装着今天从琉璃厂掏回来的一件至宝。是他用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二两银子,从一个农民手里换来的一件瓷器。他小心的一层又一层的剥开包着它的破布,等到还剩下最后一层的时候,他把桌上的烛台往近处拉近了一些,并挑了挑灯心。他颤抖着剥开了最后一层,一件只有巴掌大小的青兰色小碗出现在了眼前。他有些激动,但他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这件宝物。他发现,在烛光的映照下,它要比白天看到的时候更加滋润,更加有玉质的感觉。而且在烛光下斜角度观察釉面时,那浮在釉上的细小气泡好象一团团鱼子在水中浮荡……  这虽然是笔者的一种闭眼遐想,但也不伪事实,首先古人对于这瓷上之瓷——汝瓷的喜爱和珍惜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和今人可能在把玩这些珍玩的时候都是在密不示人的夜晚独自欣赏。这也不伐笔者本人,喜欢夜晚在台灯底下细细品位。这也是我想到古人在何种条件下欣赏汝瓷和记录下汝瓷的赞美之词的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在略有些幽暗的台灯下(类似烛光亮度与光谱)观察汝瓷,别有一番韵味。玉质感变强,釉中气泡在光下晶莹涕透尤为明显。这也就是笔者主张鱼子纹的其一观点,在灯光下(烛光)下能清楚的看到因为高温而形成的气泡聚积的现象。观点二则是因为高温引起的红玛瑙釉熔化稀释在釉内的效果。点点斑斑酷似鱼子,在此不多言。此两种猜测还有待考证。
    解析"鱼鳞状开片" 鱼鳞状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又一特征。在略暗淡光线下,天青釉瓷会出现湖水般的水绿色,釉里面开列白色细细纹片,像云母片一样寄附在釉中,时隐时现,也有汝瓷纹片突露于外。宋代汝瓷纹片,与其他品种瓷器纹片不同的最突出点,是其纹痕极为纤细微小。无论是官、哥瓷,还是龙泉窑或湖田窑等存有纹片的青瓷和影青瓷,以及某些年代久远、自然开片的古瓷,其纹痕都比较清晰,其中有的还很粗糙。这就是汝瓷纹片的独特之处。另外,汝瓷中典型的纹片,有不少确如陆建初《古陶瓷识鉴学》中所述,在高倍放大镜观察下,可发现大多数为斜势切入釉面,并似蝉翼或蝇翅在光照下闪现白色,这是一切后仿汝瓷所未能达到之难点。众所周知,鱼鳞片有外突感,有立体感,汝官窑后期生产的青釉汝瓷一部分开片有明显的外突感、立体感。因此才叫"鱼鳞状开片"。正是因为汝瓷的开片大多数是以斜切入釉的方式开裂,故有鱼鳞状开片的现象。即使是清代雍乾御器厂的仿品,因多数纹痕进行染色,反而弄巧成拙,成为鉴定中的相反依据。特别要指出的是,器身上用放大镜观察整体纹路时,鱼鳞状开片现象尤为明显。 
    解析 “芝麻花”    北宋汝瓷的开片及釉中纹络决没有芝麻花一说,汝瓷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而支钉数多数为3个或5个,个别器物也采用6个支钉。汝瓷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形若张开的芝麻花。 文献说:“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这句话突出了“芝麻花”,现代仿品只求支钉,不知何所谓“芝麻花”。汝瓷的支钉呈芝麻花瓣形,有的支钉痕呈火山口状。从钉痕处可见汝瓷胎色灰白,而口沿和忧薄处呈“姜色”。 在此,笔者也要特别的叙述一下汝瓷为何要满釉支烧这一特点。这还要从汝瓷的釉色和胎质说起,汝瓷的胎色,以香灰为主,该色类似燃烧过的香灰,于浅灰白闪微黄。另有少量汝瓷,胎泥呈土灰色。从质地上分析,汝瓷胎质明显疏松,远不及同时代越瓷、定瓷、龙泉瓷坚硬,体重也相对较轻。从瓷片可见,胎质显得干枯、发涩,有较多的间隙与空洞,缺乏瓷器通常有的玻璃相(既瓷化度)。 那么,作为“青瓷之魁”的宋代汝窑,缘何出现上述令人费解的征貌?这同烧成温度有关,一句话,系汝窑追求玉质感和天青色釉的结果。在《200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所例举的测试数据,为解答汝窑奥秘提供了科学证据:“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有明显吸红现象。造成汝官窑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从分析结果显示,汝官窑胎的AL203 含量介于26%一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成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显微结构大致有下面4种类型:1.烧成温度为1050℃- 1100℃的月白釉呈完全失透感;2.烧成温度介于1100℃-1200℃的粉青釉呈玉质感———未熔釉料和钙长石比完全失透感的釉明显减少,但气泡没有明显减少;3.烧成温度为1200℃-1230℃的天青釉开始出现玻璃质感——钙长石比玉质感釉明显减少;4.烧成温度超过1250℃的釉出现较强玻璃质感——釉已完全玻化,钙长石和云雾状物基本消失。” 以上是报告结果,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汝瓷胎质相对来说应该属于疏松并有空洞,这就让我们想到,虽然在当时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釉色做将来”的天青釉,但是作为釉色的牺牲品,胎质疏松则不可能作为“官窑”供奉。故窑工发明了这具有北宋汝窑造型特点的支烧工艺。以弥补胎面生烧而缺乏的玻璃光泽的缺点。同时为了弥补胎质疏松因起的粘合度不好,窑工便把泥胎做的稍厚,以增加瓷器强度。而一般我们发现的汝瓷,厚度都大约是定瓷的1—2倍,一般都在2—3毫米左右,也有达到3—4毫米左右的。这到为我们鉴定汝瓷提供了很多简便。 同时,胎质的疏松也解释了在很多文献中所说“轻叩汝瓷,声如磐石”的原因。●宋·欧阳修《归田集》明刻本    卷一一      12页 汝窑花觚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戛玉既薄玉,声音发短,轻叩汝瓷平面处,有类似于叩击石头的声音,叩击汝瓷较厚出的横断面(器底横向叩击),则回发出更类似与叩击木头的声音。这也是鉴别汝瓷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收藏的一件汝窑三足尊主要特征所写,相关图片大多也都来自此器。仅供广大收藏者研究探讨所用,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和指教,在此,特别提示,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洁、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这是上天对今人的厚爱。真心的希望造瓷者和收瓷者都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国宝——汝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4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9/5/3 14:48:34
我的汝瓷上有蛤蜊光.
第 3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8/2/25 21:36:11
以上两位评论我赞同看讼用肉眠能看到釉面有泡釉的都不是汝官窑可能是宋民汝窑瓷器。用仪器30信放大能看到密集小棕眼布满,用100仪器也少看到有釉泡。重点看器口沿处再看器底内拐角度标准。
第 2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6/7/8 20:41:11
楼主辛苦,有一点不认同.天青釉应已近天青色的玛瑙为釉才对,如果你确定你的釉里红玛瑙居多,那不客气我说你的不是宋汝窑,应是后仿的,笫二点,宋汝釉面肉眼看不出气泡,借放大镜也难找出几个气泡,根据你的藏品对气泡的描述,应该是清仿无疑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0/6/29 3:50:27
看古书和现代汝窑鉴定书籍及相关文章,均表明气泡只是“如晨星”,至于您的“釉层中、下方的这些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气泡,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釉的断面,在靠近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参差不齐、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小气泡密集,仅此一点可知必不是汝窑古瓷。详见有关“汝窑鉴定文章”仅属一家之见,见谅。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