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公巷窑址发掘纪实

[日期:2009-03-06] 来源:河南报业网  作者:樊建伟 [字体: ]

 

我国考古新的重大发现—— 张公巷窑址发掘纪实

  公元2004521日,对于鹰城人来说,是个值得欢呼的日子,从郑州的“汝州张公巷窑、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传来喜讯,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张公巷窑的发掘是对青瓷发展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国古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莉英称: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发现瓷片两度挖掘

 

    据平顶山晚报报道,1998年,在汝州市区老二门街拓宽改造时,附近群众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许多青瓷片,1999年春,又发现了大批烧瓷配釉用的原料。确定窑址的依据只有窑具和窑炉没有找到,一直怀疑汝官窑就在汝州城内的汝瓷专家朱文立和汝州市的文物工作者一直在寻找着。

 

    1999年春末,汝州市公安局门前建房时挖地基又挖出了瓷片,被朱文立发现后,怕地基下有窑址,他就马上向汝州市文化局领导作了汇报并电话报告了河南省文物局有关领导,省文物局马上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志来到汝州,对汝州市公安局门前进行抢救性挖掘。

 

    1999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等在汝州市公安局门面房建设工地发掘探方2个,面积37平方米,除出土大量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用瓷外,引人注目的是,又出土了4()天青釉汝瓷,这些汝瓷与清凉寺御用汝瓷烧造区出土瓷器从胎质、釉色、器形上完全一样,应是清凉寺御用汝窑的产品无疑,但却没有发现窑址。

 

    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家的宅内要建新房,朱文立在挖地基的现场捡到了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朱文立认为这应该是宋代官办窑址,他会同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立即向省文物局领导汇报。省文物局领导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来到汝州进行调查挖掘。第一次在张公巷附近挖掘了长10米、宽2.5米的探方。这次挖掘出了一些瓷片和窑具。这类青瓷不同于豆青,也有别于天青。胎薄质细,为汝瓷所不及。不见汝窑香灰胎,釉面玻璃感强。器形有洗、盏、碗、瓶、盆等,多数器物采用垫烧,满釉支烧的器物底常见小米状支钉痕,类汝窑芝麻支钉痕的极少。较多匣钵也集中在这一层,其中二分之一的匣钵外壁涂抹有一层耐火泥,除清凉寺御用汝窑烧造区使用这类工艺外,民窑烧造区和河南各窑口都不见有用此类工艺。另外,有4件曾使用过的匣钵上残留有青釉烧结面,其中的1件漏斗状匣钵底面残存着一块烧结上的瓷片,其釉色、胎质和本层中出土的青瓷完全一致,表明这些青釉瓷是张公巷生产的作品。因探方小,地层复杂,出土的遗物年代无法确定。郭木森认为,张公巷遗址有可能是一处窑址。因无可靠的地层,烧造的年代无法确定,因此窑址的性质更无法谈起。

 

    背负重托京城论证

 

    2000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汝官窑遗址使“千古之谜”的宋代汝官窑得以揭晓。清凉寺被国家确定为汝官窑遗址后,汝瓷的故乡失去汝瓷,以汝瓷为骄傲的汝州人感到失落和困惑。

 

    2001111日下午420分,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新闻调查》以长达40分钟的时间向全国和全球播出了有关汝官窑遗址定论在宝丰清凉寺的专题报道。节目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赵文军和汝瓷专家朱文立4名专家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朱文立话说汝瓷的片段。众所周知,把汝官窑遗址定论在宝丰清凉寺,这就意味着汝州市将继失去汝州三宝之一的汝石(在汝阳)之后,再次失去三宝之首的汝瓷!节目最后,主持人说:“一向以汝瓷为骄傲的汝州人有失落感,但也有望能找到真正的汝官窑遗址。”这句留有余地的评说词,给汝州人继续寻找官窑遗址带来了希望。

 

    在清凉寺遗址出土的上百件汝瓷瓷片中,既有宫廷用的天青色瓷片,也有大量的临汝瓷(民窑瓷器)。翻阅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上面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说明当时的汝州境内可能有宫廷建造的汝官窑。而清凉寺地处丘陵地带,远离汝州州府,宫廷会在清凉寺建御窑吗?便于管理吗?这些都还是疑问。换言之,朝廷会不会是看到清凉寺天青色瓷好,才命建汝官窑。否则为何不命耀州窑造青窑器?朱文立带着这些疑问和一些著名专家探讨,一些专家也有同感。同时建议对其他遗址详细查找,有望能找到第二处汝官窑。朱文立认为汝官窑不可能再在乡间找到,若有,只能在汝州城内,城内找不到,就只有清凉寺一处。

 

    2001年元宵节,汝州市在文庙后院举办名瓷及名人书画展时,有人问朱文立:“汝官窑遗址是不是就此定在了宝丰?汝州就真的没有官窑?……”一些群众纷纷提供线索,问他的看法,但要下定论谈何容易,遗址的确认只有在国家有关专家权威经过严格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200122日,汝州市四大班子领导专门听取了汝州市文化局领导和朱文立有关汝官窑窑址发掘情况及研究成果的汇报。会议决定由市长丁少青带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新瑞、汝瓷专家朱文立进京请有关专家对汝州发现的瓷片、匣钵、火照、古钱币等进行论证。

 

    2001210日,在北京内蒙古宾馆,丁少青市长以汝州市政府的名义邀请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代会长王莉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秘书长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冯小琦五位专家举行汝官窑遗址座谈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在汝州城区抢救性发掘出来的瓷片和宝丰清凉寺所发掘出来的瓷片均为汝窑瓷片,即汝官窑瓷片。河南省文物研究所20004月在汝州市张公巷和中大街交会处试掘后已确认是一处窑址。

 

    北京专家鉴定了,上海专家怎么说。

 

    2001312日,朱文立和河南电视台记者一行带着汝州市张公巷出土的汝瓷瓷片,再次来到上海博物馆,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汪庆正,副馆长陈克伦、陆明华3位专家对汝州出土的汝瓷瓷片做进一步论证。经专家反复研究比照,朱文立所带的汝州市张公巷出土的汝瓷瓷片与世界上仅有的现存上海博物馆的四块青釉标本是同一窑场、同一类型的产品。汪庆正高兴地说,上海博物馆所珍藏的4块青釉标本终于在张公巷找到了娘家,并首次提出张公巷窑址可能是北宋官窑。

 

    再次挖掘 专家震惊

 

    两次鉴定更加坚定了汝州市文物工作者寻找北宋官窑遗址的信心,一些群众纷纷向文物工作者提供线索。朱文立请示汝州市文化局领导派人协助他对张公巷进行探察。

 

    20015月,居住在张公巷1号的居民赵爱民家要改建房屋,他们要市文化局前去钻探,朱文立和汝州市文管办主任杨小栓等在该院内用洛阳铲打了几个探孔,探出了一些素烧胎片。在北墙根的一棵榆树下,一个探孔中又出土了60多片素烧胎片。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清凉寺发掘窑址的郭木森立即从宝丰清凉寺赶到汝州,再次对这一范围进行证实性钻探。郭木森手持4米多长的铲杆亲自钻探,双手都打满了血泡。通过证实性钻探,郭木森认为确有发掘价值,就立即报告省文物局。经省文物局批准,郭木森带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技工薄毛旦、张金选开挖了长8米、宽5米、深3米的探方,发现了比2000年春更为丰富的瓷片和窑具等,并发现了不明显的作坊遗迹和较多的素烧坯碎片。通过对张公巷的第二次发掘,证明张公巷窑址的确存在。1998年,汝州市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彰州年会上,争取到了2001年年会的举办权。张公巷窑址的发现,让与会的各位专家有幸看到了张公巷的发掘现场和出土遗物。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汪庆正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会上,郭木森宣读了他的《浅谈汝窑、官窑与张公巷窑》的学术论文,正式以文字的形式提出了张公巷窑。郭木森在这篇论文中指出,汝州张公巷极有可能是北宋官窑的所在地,但也不否定张公巷窑是金元时期仿“汝”(汝官窑)或仿“官”(北宋官窑)的可能性,从而把张公巷窑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2001年的年会本来是研讨汝窑、钧窑及河南的其他窑口,出现了张公巷窑址后,也给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增加了新的研讨内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从此张公巷窑在世界古陶瓷界声名远播。会上,专家、学者建议汝州尽快做好张公巷窑址附近居民的前期拆迁工作,扩大掘面,弄清窑址的真实面目。

 

    根据年会的会议精神,汝州市文化局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但真正干起来时又谈何容易。因张公巷是老城区,居民集中,工作难度大,任务艰巨。尽管如此,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汝州市文化局再次邀请郭木森等从清凉寺来到汝州,会同朱文立和汝州市文物办对所钻探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确定了要发掘的位置。经估算,拆迁费就需30万元。至此,汝州市文化局的前期准备工作在2002年春已全部完成。

 

    20027月,汝州市文化局向汝州市政府提交报告,要求拨款30万元,准备在2002年年底前完成拆迁,以便在2003年春对张公巷窑址进行发掘。

 

    2003年下半年,汝州市市委、市政府拨出了拆迁专款,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张公巷窑名扬天下

 

    2004年春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同志们春节尚未过完,就辞别家人,于正月十二来到汝州,开始了张公巷窑址的第三次发掘。从200428日开始,郭木森带领4名技术人员和协助工作的6名工人,在张公巷1号和与张公巷一路之隔的汝州市中大街东段64号两个居民院内同时开始发掘。在张公巷一号院内,考古工作者开挖了一个长8米、宽8米的探方,被命名为3号探方。在64号院内,开挖了一个长12米、宽5米的探方,被命名为4号探方。从第一文化层到第二文化层,考古工作者按常规的方法开挖,从第三文化层以下地层的挖掘,郭木森规定,每铲土都要过筛子。因此,虽然发掘面积不大,仅出土的古钱币不包括残碎不成形的就有330枚。这是郭木森从事考古20多年来,除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外最为严格、仔细的发掘。这样的发掘方法一直到发掘结束。从28日到315日的一个多月里,眼见已掘进到了第四文化层,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惊人发现。

 

    心急如焚的郭木森重新对掘坑里的重点部位进行钻探,在离地面3米深的地方,郭木森发现了与窑址有关的制坯原料堆集层。同时,也发现了青釉残片和素烧碎片。316日上午,发掘工地上终于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工人在3号探方第六文化层发现了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堆积。为了保密,由汝州市文化局组织相关人员秘密进行看护,他们顾不上吃饭,守在工地上,直到晚上7时全部处理结束。一共清理瓷片40袋。现场出土了完整和可复原器物30余件。

 

    两天后,他们又在张公巷西4号探方内发现了一处窑址作坊必不可少的过滤池(过滤不同的原料、制胎泥坯用)。这进一步证实了窑址的存在。在4号坑内的大量堆积制坯原料地层里又出现了唯一的一件保存完整的骨质修坯工具,并发现了大量的匣钵。至此,第三次发掘有重大发现。根据窑具、匣钵的工艺来看,它源于清凉寺,表明张公巷窑继承了清凉寺御用汝窑工艺,年代大致为宋末。

 

    由于张公巷位于汝州察院附近,是近千年的老城区,地层堆积复杂,出土遗物繁多,因张公巷窑生产瓷器的特殊性(不同于民窑,也不同于清凉寺的官窑),为更进一步弄清张公巷窑址的年代、性质,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于520日至22日在郑州召开了这次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研讨会,对张公巷窑址进行定性。

 

    北宋官窑意义重大

 

    在张公巷找到北宋官窑遗址,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的内涵,为破解北宋官窑的“千古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它标志着我们在拥有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汝窑(清凉寺汝官窑)之后,同时具有了官(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我市占二,使鹰城又增加了一张对外交流的亮丽城市名片。这有利于提高鹰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增强我市人民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让中国和世界了解鹰城,为我市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汝瓷开发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它也必将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2/8/14 23:36:55
地方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