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自成体系闲话“文革瓷”

[日期:2009-03-0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于微 [字体: ]

    收藏界这些年一直有一股集藏“文革”遗物的热潮,“文革”瓷器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相当长时间内,曾经有一种误解,以为“文革”瓷都是一些粗糙的百姓日用瓷,瓷面画的不是工农兵就是政治口号或是毛主席语录,这确实是大多数“文革”瓷的特点,但在这些瓷器之外,仍有部分精美的瓷器可以作为精品收藏,在拍卖场上也常有不俗的表现,“文革”时期章文超的《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在上海以51.7万元的价格成交便是一例。

  “文革瓷”在中国两千年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它所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与“文革”一样是史无前例的。从用途上看,“文革瓷”可分为日用瓷器和观赏瓷两大类。观赏瓷艺术水平和价值普遍高于日用瓷,最有特点的是毛主席塑像,工农兵、革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以及“红卫兵”塑像也是文革瓷器经常表现的内容。日用瓷包括杯、壶、碗、盘、瓶、笔筒等,上面大多有文革特征图案,而其中价值最高的要数“中南海用瓷”。“中南海用瓷”是指文革期间江西省专门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日常生活所用设计烧制的。1974年前后,江西、湖南、山东等省名窑所在地的政府,都曾接到为中南海设计、制作生活用瓷的指令,最后座落在景德镇的国家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的设计方案中选,此方案后被称为“7501工程”。

  由于使用对象的特殊性,这些瓷器的用土,精选于江西的优质高白泥,从数十吨上等的矿石经自来水冲选后,再用人工百里挑一、好中选优,精选两吨,精制加工,确保了瓷器的质量。

  造型设计主持和主要设计者汪桂英是“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女,瓷器器型以正德宫窑的器型为蓝本,采用半薄高白釉新工艺烧制。绘制画面所用技法多为刘雨岑创造的“水点桃花”技法,小写意的效果,潇洒且不失严谨。


  据称,这一工程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陶瓷工艺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烧制出近千件(套)瓷器,从中选出200多件(套)送往中南海。

  至于没被选上的那些产品,即被上级有关部门指令就地销毁,然而这一指令并未被严格执行,只销毁了一部分,其余被封存入库,后来逐渐散落在社会上,其中部分瓷器曾出现在北京的相关拍卖会上,并拍出十多万元的高价。此外,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当时也曾专为中南海制瓷,这些瓷器部分也散落民间,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曾有部分露面,当时一件有釉裂的红月季花碗曾拍出8.8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瓷”收藏带给人们的除了艺术享受和经济价值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为今后研究“文革史”提供相关的史料依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