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当前国内文物鉴定问题

[日期:2009-03-06] 来源:  作者:一文博留英人员 [字体: ]

: 标签: 元青花  博物馆  古代  瓷器  汝瓷 

2004-2005作为交换学者,我被派往伦敦大英博物馆学习一年。这一年可谓收获颇丰,专业上倒不一定有多大长进, 主要是观念上和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方法上的收获。我是国家公派人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写点东西和网友交流,可能能对你的收藏有点参考。

一.大英博物馆的确是世界第一的博物馆,收藏品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英国的博物馆是全资国家拨款,完全免费开放。中小学的很多艺术品课程就在博物馆上。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有义务为公民鉴定和解答问题,因为他们的工资和经费是纳税人的钱。

二。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专业训练严格,各种学术讨论会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光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不下百人。但他们的实验室不对社会开放,没有创收一说。

三。学风民主,鼓励创新。他们没有什么大师,也不崇拜什么权威。感觉他们比较理性。比如确定一个古代艺术品的年代和价值,就可研讨会,你必需拿出客观而又符合逻辑的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和我们中国相同的是,老专家有点不思进取,很多中青年专家很有才华。但都崇尚科学试验结果。

我在他们的亚洲艺术品部,主要研究中国瓷器。开始时,受国内的影响,在讨论时, 我有时用绘画风格,神韵,器型来强调我的结论,他们特别不同意。他们强调,对古代艺术品, 主观的东西最不可靠。经验对判断近代的东西有帮助,越古老的东西,经验的价值越低。

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回来后,我做了个试验。我把在大英博物馆拍的从唐到清的陶瓷照片通过系统内部送给一些专家看看是否为真品,都是藏友熟知的专家。结果非常失望,什么”贼光“,什么”青花漂浮“,什么”画法不对“,什么”感觉不好“。。。。。。反到是有两个非系统内的文物工作者对这些东西判断比较到位。我本人在大文博单位,知道为什么。除了水平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民间到底有无真品?有多少?我们也存在争论。这些年,不少文物真品流落国外,和他们在国内不被承认有直接关系。

作为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把仿品看成真品是有害的有愧的,而把真品看成仿品是有罪的。如果没把握, 你不要下结论。我在英国的博物馆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专家对一些东西把不准。他们会向你推荐其它专家看。我们一些专家极端不负责。老一辈不认识元青花,被国外专家确定后,他们有说什么民间没有元青花,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汝瓷不超过100件。信口开河,根据是什么?不说很远, 就明清两代,中国有多少战争,就是皇宫的东西有多少流散,你们知道吗?坦率地将,从英国回来后,看到一些专家以”大师“做派,什么都敢无根据地说,实在难受.

六。科学测试到底有多重要?事实上,鉴定古代文物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各种理化检查都是为专家服务的,但这些理化检查又是我们准确诊断所必需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但仪器永远不能取代专家。科技测试仅仅是帮助解决文物历史性工具,文物的艺术性和稀有性是任何仪器都无能为力的。真正的专家应该善於借助科技测试结果。在医学领域,并不因为有众多的科学检测,使医学家的作用降低,而是相反。

在大英博物馆,他们对每件藏品都有科技档案。可在我们的文物界,一些专家竭力否定科技测试手段,其实这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和自信心的表现。是害怕科技测试取代他们吗?我发现想否定科技测试的,大多是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老人,甚至到了造谣的地步。 什么瓷器通过机场X-光机,”热释光“增加300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场X-光对摄影胶片都没影响。至于”热释光“和 ”萤光能谱“的可靠性,从科学观点看并不存在优劣比较。两者都是分子水平测试。”热释光”是绝对法,因为这种方法由於从取样到结果分析,操作步骤多,所以只有质控严格实验室的结果被认可。有些瓷器无法做“热释光”, 因为这是损坏的测试。“热释光”测定结果正确率为80%左右。”萤光能谱“ 是相对法, 问题是参考标准的可靠性。如果标准可靠,其结果的价值非常大。瓷器越老,结果越可靠。”萤光能谱“有两个指标,1。元素成分;2。 各成分的比例。对明和明前的青花和单色釉瓷器釉面成分非常重要。对汝瓷和官钧瓷有决定意义,因为他们窑口单一。因为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 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况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计算过,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我们国家在科技应用于文物研究方面很落后,中医大师病重都住西医院的事实应该对我们文物界有启示意义。

记住,对你的东西,你是最有权威的专家, 因为你最清楚它的一切,下一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然后才是其它人,不管这人是谁。这不是我的话,我经常听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同上门求鉴的人这么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2 楼
* 郑源 发表于 2010/4/5 21:32:49
回复 匿名 的评论
非常好,同意,希望中国的文物界能够学习外国的科技技术,不能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就拿元青花来说研究了三十年还没有弄懂,可悲。
言真意切,受益良多。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09/12/24 9:54:44
非常好,同意,希望中国的文物界能够学习外国的科技技术,不能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就拿元青花来说研究了三十年还没有弄懂,可悲。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