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地摊瓷器走遍天下为什么

[日期:2009-03-06] 来源:海峡网-厦门晚报  作者:厦门晚报讯(记者谢挺) [字体: ]

   
             景德镇瓷展”是真是假?为什么他们老惹麻烦?景德镇怎么了?

  “景德镇瓷器展”厦门铩羽

  昨日下午在丰联达商场门口,“景德镇瓷器”展销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摊主懒懒地坐着,连记者上前端详瓷器也懒得招呼。

  我们卖的是景德镇货

  “一分钱生意也没做成,”一名朱姓展商语气激动,“我们这次来了五十多人,合同签到19号,眼看就要撤展了,可是什么也卖不出去。”11月8日,又一批景德镇瓷商来到厦门,在湖滨北路某大厦办起展销。(见本报相关报道)11日,景德镇驻厦办一负责人称这些展销瓷为假冒伪劣产品,也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生意受到影响的瓷商们13日上午关门罢市,数十人冲到景德镇驻厦办,欲找其负责人讨要说法。后在闻讯赶到的警察和记者的劝说下,方愤愤离开。

  据记者调查,这些商人确实不少持有景德镇的居民身份证,而且能说景德镇方言。这位朱先生说,我们父母和自己原来都是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工人,国营瓷厂倒闭后,下岗工人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地开了小作坊,并组织到各地展销瓷器,他们如此展销已经有四五年了。朱先生承认,景德镇驻厦门办事处经营的是高档瓷器,而他们经营的大都是大路货,属于中低档,属于大多市民都能消费的层次。他们的产品都是景德镇的5个私人小厂做的,他们也没有称自己卖的是名家瓷。

  记者问他们为何不到展厅展销而到处以摆地摊形式出现?朱先生称,他们担负不起展厅场地费,他们全国各地展销都是迫于生计自发组织的,景德镇市政府没有帮忙组织或推销。针对景德镇驻厦办负责人指斥他们的瓷器为假冒伪劣产品这一情况,朱先生认为,是因为景德镇驻厦办也在厦门经营瓷器,与他们的瓷展存在竞争关系。朱还称驻厦办经营的许多“名家瓷器”,有些竟然是他们厂家的作品。

  他们不是“景德镇水平”

  景德镇驻厦办的负责人听到朱先生的说法也很激动,该负责人强调朱等瓷商很多不是景德镇人,经营的瓷器也很多潮州瓷。他表示,他们的经营和朱先生等瓷商的展销不存在冲突,而且还有利于购买者货比货,因为他们经营的都是名家作品。他说那些瓷商根本没有什么工厂作坊,景德镇驻厦办也不存在卖他们瓷器的情况。

  该负责人表示,景德镇陶瓷展必须能够代表景德镇陶瓷水平,而且必须有景德镇陶瓷协会的许可证,否则打着“景德镇陶瓷展”旗号是非法的。在景德镇如今下岗工人的小作坊很多,记者问该负责人,如果那些小作坊生产出的瓷器代表不了“景德镇水平”,但生产的产品又多,当地政府如何处置这些产品和企业及工人,该负责人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景德镇瓷展老惹麻烦

  本次“景德镇陶瓷展事件”这不禁让市民联系起本报2004年4月26日的报道,厦门世贸广场一个景德镇瓷器展销团因展地合同与展地出租方发生纠纷,展销团的组织者携款而去,最后上演一出部分瓷器被砸,5人被打伤的闹剧。

  近年来,一些号称是正宗景德镇瓷器的展销不时在各地引发一些负面新闻。根据全国相关媒体的报道:在北京,几乎每个月都有打景德镇旗号的陶瓷展举办,但实价成谜,价格一片混乱。在合肥,瓷器展也遭遇“寒流”。好几天卖不出一个。在成都,瓷器展组织者卷钱蒸发,全场“跳楼”贱卖2折抛售。在南京,景德镇瓷器展几乎是一年一度,但市场逐日衰微,20多天过去仅有不到10家“坚守阵地”。更有甚者,今年10月,江西景德镇迎来建镇千年华诞,就在景德镇紧锣密鼓筹办千年庆典的时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却在不久前把“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

  这一切不禁让我们询问:景德镇怎么了?还是我们印象中的“千年瓷都”吗?CHINESE_GB2312

  千年瓷都的蜕变之痛

  刘罡

  两万多瓷业工人下岗

  近千年来,长期作为“官窑”基地,景德镇的窑火得以千年不灭,同时也给景德镇的陶瓷行业打上了深深的“贡品文化”烙印。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贡品文化”继续延续。景德镇几大国有陶瓷厂的产品多数由政府采购,其中一部分还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赠品,这使其国有陶瓷企业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工艺改造上,却埋下了忽略市场发展和成本意识淡薄的祸根。改革开放后,近千年来一直主要为官方服务、靠官方订货生存的景德镇瓷业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导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国有陶瓷企业在体制、机制、冗员、债务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积重难返、步履维艰。1995年10月,景德镇决定对十大国有瓷厂进行改革,但政府没有选择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股份制,连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形式也不敢尝试。一纸文件下达的是,以“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浩浩荡荡的7万名瓷业工人,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这一刀切的模式,使本来就艰难维持的十大瓷厂土崩瓦解。而政府在接下来的数年内为维护社会稳定而疲于奔命,瓷业生产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

  这一年也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加速衰落的一个转折。此后,在传统产品式微、销售渠道萎缩、市场低价混战、民营企业出国展销的系统性紊乱之下,即使拥有历史遗产,景德镇瓷业的产业竞争力也难免江河日下。国有陶瓷企业的衰落侵蚀了传统名牌产品勃发的根基,工业基础被破坏,又迅速殃及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和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这一内一外两大国有陶瓷销售主渠道随之瘫痪,外销急剧萎缩,政府订单飞了,仓库里一下子堆满了产品。那几年,记者正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读,时常能看到和听到这样的情景:在市政府门口,数百近千人静坐着,一直延到马路上,大家很平静,没闹事,只希望政府给个说法,因为那时下岗工人连一分钱的补贴都没有,最低生活费也没有。

  一夜间冒出四五千家作坊

  作为世界上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景德镇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从事着和陶瓷相关的工作。十大国有瓷厂瓦解,大批工人下岗后,他们有的3、5个人凑点钱开个小作坊,没有钱的就投到熟人的门下打杂,好在景德镇的下岗工人都是手艺人。各种私人作坊、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私人作坊如今已达四五千家,散布在景德镇的角角落落。本来就已经走向衰退的景德镇瓷业,一夜间冒出这么多的私人作坊,大家都要养家糊口,使得整个行业市场更为无序和惨烈。

  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这些私人作坊对批量生产的日用瓷和建筑瓷根本无法问津,坊间生产的依然是景德镇千年来引以为豪的艺术陈设瓷,但缺乏创新,艺术成了两个发黄的字迹。坊间的产品大多数是传统的器型、釉色、纹饰。而学院派人士的新作品一旦曝光,立即成为竞相仿制的对象。大量雷同的产品,使产品的价格到了肉搏血拼的程度。为了在价格战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只能尽量降低生产成本,这就直接导致产品工艺和质量的下降。东西越做越大,却越做越粗糙。比如本来烧成工艺很讲究的青花釉里红,在行家眼里,简直是不堪入目。

  展销给小作坊带来活路

  一个小城市,坐拥四五千家的作坊,每天的陶瓷产量是惊人的。由于景德镇地处内陆,国企化整为零成为民营企业后不可能迅速培养出打开国内外市场的营销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坊主和瓷商们开始走向一条由坐等顾客上门转为主动走出去的突围之路。民间展销团因此应运而生。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使景德镇从来就不缺乏身怀绝技的技工,而让这些久居陋室只熟悉泥与火的人去满世界吆喝,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一家作坊是没有能力出去展销的,就像陶瓷需要分工多人协作完成一样,展销团也往往要几十个作坊凑在一起才能成行。

  客观的说,这种展销的形式,给景德镇的作坊瓷器带来了活路,展销团的足迹,不仅遍布国内各大中城市,还频频跨出国门,走到世界各地。景德镇市2002年共签发了9000多张旅游和商务护照,其中大部分是到国外展销瓷器的。据圈内人透露,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展销是赚钱的,而且远比窝在景德镇那个市场赚得多。

  职业掮客鱼龙混杂

  这种形式的成功,也造就了一批掮客,即专门负责组织展销的中介人。这种展销中介人的成分比起瓷商们来要复杂些,有些本身就是在景德镇经营或生产瓷器的瓷商,有些则是外地各色人等。有的专门做中介,有的则是客串干那么一两票。中介人的首要任务是选好展销城市、考察好地形,签定场地租赁合同。然后拿着场地合同到景德镇陶瓷大市场内的招商处,挂块写有展销内容的牌子,或者在熟悉的瓷商间发布消息,自然就能组织起一个少则二、三十家多则上百家私人小作坊和小瓷商参与的展销团。场地租赁费和运输等各种费用都由参展的瓷商们分摊,组织者则向瓷商们收取中介费。

  由于这种展销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缺乏政府扶持和管理,组织者和瓷商本身又良莠不齐,时常发生违法、违规和瓷商受骗事件。如4月发生在厦门世贸广场的展销,就是因为中介人向瓷商承诺在合同到期后还可以续签,但当瓷商们要求续签时,场地方面却表示没有续签的承诺,要求瓷商们期满即撤。中介人见势不妙,自己开溜了,导致瓷商和场地方发生冲突。

  金字招牌还能打多久?

  同样,到国外的展销团,由于组织者和瓷商的无序、盲目,不了解市场情况和不同国家的相关法规,也发生多起瓷器被国外海关卡查或因瓷器卖不出去引发的涉外事件,有的甚至惊动我国大使馆。2002年12月,景德镇市以该类事件的发生,损害了景德镇乃至国家的形象,甚至诋毁了景瓷的声誉,将危害景瓷的长远发展和市场开拓为由,严格限制本地民营厂商出境,并收回2002年度发出的以商务或旅游事由申办的全部因私护照,重新审验后大部分放在公安局“代为保管”,要出国时,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取出来。

  出国之路受堵后,展销团在国内活动更加频繁,有时在一个城市甚至同时冒出三个展销团。为适应大众市场,展销团销售的大多是低价位产品,但标价唬人,中档产品数量明显不足。加上练摊的形式,难免使大多数耳闻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美誉的顾客心存疑虑。即便瓷商抖出镇家之宝,收购或代销的几件中小名家之作,仍因价格水分而失之交臂。无论这些瓷商们是否愿意承认,景德镇的这块千年金字招牌仍是他们的生意之源。但这块招牌还能打多久,千年窑火燃烧的辉煌是否还能重现,不止是他们,更是世人所关注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