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台湾现代陶艺赏析

[日期:2009-03-06] 来源:陶瓷资源信息网  作者: [字体: ]
  陶瓷是我国重要的工艺制作之一,早在史前的石器时代,就已有土器的制作,尤其史前的彩陶,形式种类繁多,装饰技法与样式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绘画发展的起源。就我国历代所留存下来的文物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陶瓷不但在我国工艺制作技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尤其长久以来,在历代陶艺工匠的钻研精制之下,创造出许多杰出的陶瓷器物,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陶瓷除了用于实用器皿的制作外,在今日也已发展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项目,并且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创作媒体之一。现代陶艺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至今不过四十余年的历史。而台湾的现代陶艺,足萌芽于民国五十年代,真正蓬勃发展则在民国七十年以后。经过这些年来作陶者的努力耕耘、私人画廊的鼎力支持,以及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省立美术馆、各地文化中心等公家机构的鼓励推动之下,台湾的现代陶艺得以顺利发展。而中华民国陶艺协会、中华民国现代陶瓷艺术学会、台湾省陶艺学会等陶艺团体的相继成立,以及邱和成文教基金会、莺歌陶瓷工会等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之下,台湾的现代陶艺终能稳健进步而逐渐形成日前的缤纷与兴盛景象。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一般说来可分为实用陶瓷器的制作与纯粹造形表现的陶塑制作两大类。实用的陶瓷器除了实际使用上的机能要求外,在造形与柚色上则强调作者的自我风格。而纯造形表现的陶塑制作,除了造形、釉彩、质感必须符合美学要素外,作者的意念表达也必须十分明确。然而,由于现代陶艺由实用器物的工艺制作,发展成以抒发个人意念与情感的造形表现,其间是有相当大的本质差异。所以,习惯于以传统实用的角度,来欣赏陶艺者,经常无法理解现代陶艺作品中所表现的真正意义,因而造成对现代陶艺的错误见解。在此,以台湾地区陶艺作家的作品为例,对台湾现代陶艺中各种表现形式内容的特质加以探讨,以促进对现代陶艺的了解与欣赏。   
  首先从实用陶瓷器的制作方面谈起:艺术创作贵在个人风格的表现,所以在台湾目前的现代陶艺创作中,有不少作家虽然仍然依循传统的陶瓷器造形与釉色,继续从事创作,但是在作品的造形与釉色的微妙变化上,作者十分强调个人的特色及情感的呈现。以垃坏成形的花瓶造形为例,避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吴让农的缩釉瓶足为人熟知的作品,他以稳健、熟练的垃坏技巧制作出工整端庄的坏体,并刻意留下明显的拉坏指痕,而在作品中缩釉釉缝之间的露胎上清楚地呈现出来,成为缩釉的背景,使坏体与缩釉之间产生鲜明的对比。   
  刘良佑的彩绘大口瓶系列作品,是以彩绘为主的陶艺创作,在造形单纯的开口大瓶胚体上,运用各种不同的彩釉作画,并运用刮刻的技法增加彩绘画面的立体感,同时由于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交互运用,使得彩绘画而色彩鲜艳、层次丰富。      
  王修功的喷釉花瓶则足另一种施釉风格的表现,他擅长以喷釉的方式,将不同釉色喷洒于造形工整的胚体上,利用喷釉的渐层效果,使釉面具有蒙陇柔和的气氛,颇具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陈佐导的偎红挹翠釉瓶系列作品也足以釉色表现为主的作品,他以特殊的技法让铜红、铜绿双色,同时出现在作品上,鲜艳的红、绿双色彼此交融、相互辉映,颇具特色。此外,游晓昊的刷釉瓶,运用刷釉的丰富笔触,表现活泼热闹的彩绘画面。蔡荣佑的各种消光釉圆体瓶、大钵,则以质朴的釉色与浑厚饱满的胚胎,呈现朴质的风格。孙文斌的铜绿釉大钵,以流畅的拉胚技巧,搭配适度的变形,使作品造形活泼而具有动态之美。林振龙的彩绘瓶足在坏体上以鲜显的釉色,将现代绘画的效果表现出来。郑水国的贴饰高瓶,则是在拉胚的瓶体上,以黏土站出细纹,再拖上传统的裂纹釉,颇贝创意。苏世雄的釉雕瓶,足先在胚体上多重施釉,再以雕刻的方式在釉层上雕出图案,使不同釉层的釉彩呈现出来,具有堆漆雕花的效果。     
  近年来年轻陶艺作家中,以传统拉坪作为作品表现主题的亦不在少数,其中较为杰出者有郭聪仁的大口圆球瓶,以高金属釉双色叠色,做出山水画的图案效果。吴明仪则以铜红釉与哈密瓜釉双色交叠,利用流釉现象形成红绿相间之釉药流痕,自然而流畅。赖财福在拉胚成形的细口长瓶上刻划出流畅的图形,且有现代绘画的风格,局部图案刻痕也使黑白双色为主的画面更为有力。
  拉胚成形是传统实用陶艺中最常见的成形方式,也足最适于当做容器的造形,但是从上述作者的作品表现中可以清楚地发现现代陶艺中的实用陶艺制作,器物的实用功能已经降低,陶艺家是藉器物的形体做为媒介,以展现个人的风格与特色,这种现象在其它成形方式的器物制作上,也足同样的。   
  在现代陶艺中,除了常见之拉坏成形器物表现外,以土板成形的方式做出器物造形的作品,也颇为常见,如高淑惠的土板成形陶壶、化器,充分利用陶板柔软特性接合成形,并在单纯的造形上施以朴质的釉色,作品简洁大力。杨文宾的陶罐、陶盒、陶瓶系列作品,则充分利用陶板的张力,做出饱满膨胀的器物造形,再以深色的胚体与蓝绿色釉互为对比,使作品具有沉静、清雅的气质。另外,洪振福的方形花瓶、林清河的多日方瓶、陈仁智的梯形斜肩瓶…等,这些作品都在土板成形的自由造形中,注入相当强烈的个人风采。  
  此外,以土条成形的方式捏塑出陶瓷器物造形的作品也经常看到,如林敏健的土条方形高瓶,以紧密的土条相叠而成,形成器物造形表面的特殊质感。童建铭的土条小口圆瓶,造形饱满,充分发挥土条成形的质朴、自然特色。而在作品中运用两种以上的成形方式完成作品的也相当多,如陈国能的拉胚长瓶,是以垃胚瓶体结合土条贴饰范仲德的茶壶则是拉胚成形的壶体,接合土条把手萧立应的茶具是以注浆制作壶身,土板制成把手与壶嘴等。这些作品除了个别呈现不同成形方式的特色外,也使陶瓷器物造形,变得自由、活泼而有趣。这种不受器物形制结束,自由地展现作者的风格与意念,也正式现代陶艺所展现的一种特质。     
  另一方面,以「实用」的观念出发,而作品实际「使用」的可能性不大,甚或足完全无法使用的「器物」造形作品,这类作品常综合器物的「实用」要素,却做出非实用的造形,借着人们对「实用器物」的固有概念,造成「概念」与「实际.的相互矛盾。例如:杨作中的几何造形茶壶、范姜明道的乎面陶瓶系列作品、林振龙的变形茶壶系列作品…等,都是依循茶壶的既有要素,做出不适用或根本无法使用的茶壶。作者的目的除了是要在造形表现上凸显自己的特殊看法外,还重要的足:唤起人们对固有概念的反省与再认识。这在现代艺术中,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造形创作趋向于复杂多变的状态,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多样化。在台湾现代陶艺创作中,不以实用器物为目的,而以纯粹表现造形与意念表达的陶塑作品,近年来已十分普遍。作陶者利用陶瓷材料特有的成形方式、质感处理与釉色呈现,来进行作品的创作。在此,就现代陶艺中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赏析台湾现代陶艺家的作品。     
  在造型表现中,单纯的几何造形在视觉上往往造成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当光线投射在这类作品土时,所造成的光影变换是极为丰富多变的,所以雕塑家常利用单纯的几何造形创作作品。在现代陶艺表现上亦复如是;陶艺家常利用陶瓷材料的特有质感与釉而,增进造形上的光影效果。同时,也利用这种光影变化,揉台视觉的惯性,在作品上呈现矛盾的错觉现象,使作品在三次元空间中产生视觉幻象。这种结合材料特性与色彩效果的造形创作,足现代陶艺表现上的一人特色。如冯盛光以单纯厚实的块体及局部的开口或凹陷,使投射在作品上的光与形成的影,呈现明快强烈的对比;王正鸿则在几何造形面上,做出相对映的凹凸变化,产生光影的正反幻像;而玉俊杰在平直工整的造型上,营造犀利的光影效果。这类作品也由于光影的丰富变化,使得造形的立体感更形鲜明。   
  陶艺造形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以陶塑成形的造型人多为中空的,这是由于陶土塑形必须经过干燥与加热烧制,才能成为陶艺作品,实心的陶土造形,有时会干裂、或者会烧爆而不能成形。因此,造型内部的中空现象,便成为陶艺造形的特殊要素。这在传统的陶瓷器造形上固然如此,在现代陶艺造型表现上,也臼然成为作品表现的重要部分。台湾现代陶艺作家中,有不少是以此为主题创作作品的,如唐国梁以椭圆体造形不断衍生,架构出以弧面为主的形体,内部空间封闭而鼓胀,形成一个有机形体。高淑惠以上板架构出块体造形,本身即已暗示于陶土塑形必须经过干燥与加热烧制,才能成为陶艺作品,实心的陶土造形,有时会干裂、或者会烧爆而不能成形。因此,造型内部的中空现象,使成为陶艺造形的特殊要素。这在传统的陶瓷器造形上固然如此,在现代陶艺造型表现上,也自然成为作品表现的重要部分。台湾现代陶艺作家中,有不少是以此为主题创作作品的,如唐国梁以椭圆体造形不断衍生,架构出以弧面为主的形体,内部空间封闭而鼓胀,形成一个有机形体。徐翠岭作品的膨胀造形,亦充分显示出其内部空间的外胀压力,并随着造型的扭曲变化,使整个作品外观充满生命力。陈品 秀的枕头盒子系列作品,则在不甚规则的几何造型面上,出现些微的波浪起伏或凹凸变化,呈现作品内部空间的呼吸鼓动现象。这些无开口的封闭型陶艺造形作品,都足利用作品的外观或造形的意义上叙述内外空间的区隔意义,并引伸出作品内部空间的神秘感与不确定性。   
  而在现代陶艺作品中所常见到的局部开口部分,是具有连系作品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特殊意义。台湾现代陶艺作家中,刻意在作品上开口,做为作品表现重点约有不少,如杨元太的作品朴质而厚重,在微鼓的形中总留下随意的切口或自然的收口,这些开口部位,便成为作品内、外空间相通的关口。邱建清的「佳洛水」系列作品中,在块体的局部呈现许多透空洞口,使整个块体的内部空间借着这些自然蚀透的洞口释放开来。宫重文在作品上的刻意留洞,及在洞口周围的       不同质感处理,也是凸显作品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     
  在传统陶艺制作上,陶瓷器皿本身就已具有内外空间关系的特质。如开口较小的瓶、罐类陶瓷器,其内部空间是隐藏在器体的内部,并在开口的部份与外部空间相连接。而开口较大的盘、碗类器皿,则其内外空间虽无明显分界,但是却依然存在着。因此,现代陶艺作家若以器皿为创作表现主题时,作品上口缘的变化及开口的形式,使成为表现内、外空间意义的重要因素。如孙文斌在拉胚大盘口缘上作压陷处理,使拉胚成形的正圆开口变得活泼有趣,谢正雄则在拉胚变形的长颈瓶上,将口缘处理成不规则的造型,以暗示瓶体内外空间的互通管道,而开口的扭曲转向,也使这个互通管道具有方向性的含意。张继陶在拉胚变形的系列作品中,也常将开口拉长变形,而成为生命体的口部,用以叙述生命体的一种诉求。   
  在现代艺术表现中,超写实也是常运用的技法之一。陶瓷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可做出许多质感变化,同时可涂施釉彩,增加色彩效果,所以能唯妙唯肖地仿造出其它材料的质感与色泽。因此,利用写实表现的方式,用陶瓷材料制作出其它材质的「物品」,也是陶艺家常采用的表现守法之一,作者借着视觉触觉与固有概念之问的矛盾,来凸显被仿制「物品」的存在意义,以及从该「物品」所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如陈景亮以枯木或腐朽木板为描写主题的陶壶制作,是以粘土的可塑性比现出细致的木材质感。叶文则是利用柔滑的釉色表现植物的自然姿态。在中国传统宜兴茶壶的制作上,就常以这种写实表现的方式制作茶壶。但足,在工艺制作上的为实表现,与现代艺术创作中作者「以物喻物」的表现守法,其本质是不同的。   
  陶瓷材料取自大白然的土石,材料本身使具有许多面貌与自然特质,由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来自自然的土石原本对人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此,陶艺家在利用陶瓷材料制作器皿与表现造型之余,对于陶瓷材料本质的探讨,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台湾现代陶艺作家中,有不少足以这方面的探讨,做为作品表现的一种方式。如杨元太的作品中可看到土的质朴,与长时间高温烧制后的坚硬与熟透的特质。林昭佑的方块造形中,土块的工整厚实与局部施釉土片的柔软弯曲,形成材质上的强烈对比。陈国能在土板叠砌造形中,平整陶板面与侧缘的不规则断面,也形成质感上极大的差异。罗森豪以粗质的陶土与细致的施釉瓷土并存于作品之中,表现材质之间的冲突关系。翁国珍则在拉胚作品中,呈现陶土胚体表面撑裂的自然痕迹。姚克洪以挤压皱折的厚实土块与弯曲层叠的土片,及格状土条,相互穿插组合,形成对比。   
  陶瓷材料的原始、其实面貌,固然可显示出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多变,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是陶艺家本身欲透过这些材料的原始面貌,叙述出自己对材料的诠释,及自己与材料之间可及与不可及的部分,而从自己与材料的接触中,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以陶瓷材料的材质与塑性,虽然可以仿制出其它材质的质感,但是仍然有许多材质特性如色泽、量感、透明度、柔软度…等,都是陶瓷材料不易表现的部分。因此,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常选用异质的素材,来强调不同材质问的差异与冲突性。就作品的表现形式而言以陶瓷材料仿制其它异质材料的质感或形态,其主要目的在于凸显「陶瓷」材料的可能性,同时也是作者本身描写能力的一种表 现。而在作品中引进其它材料媒体并组合在一起,则可藉不同材料之间的材质特性,相互对映,造成欣赏者在视觉上的特殊反应,而达到作者所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现代陶艺作品中,为了表现异质材料的「冲突性」或「谐和性」,而选用「仿制」手法或使用「真材实料」,其根本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     
  近年来台湾现代陶艺作品之中,这种结合异质材料的表现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趋用「仿制」手法或使用「页材实料」,其根本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
  近年来台湾现代陶艺作品之中,这种结合异质材料的表现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常见的是周邦玲的作品中铁钉、铁丝、五金配件等是主要的异质材料,这些材料与自由而不造作的陶土造形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而富诗意的情境。陈正勋的陶木、陶铁系列作品,则是将木块或铁块嵌入厚实的土块之中,呈现陶与木或陶与铁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关系。许伟斌的作品中也大量嵌入木块、铁片、铜管、铁条等物,在纠杂纷乱的材质之间,安排出一种平衡与秩序,使多种类的异质材料,和谐共存于作品的架构之中。陈丽丝则在作品上使用许多异质的现成物品,以诠释人与物之间的深层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存竞争所衍生出来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恶化日益严重,各种病态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现代陶艺中,以此做为主体来探讨的也不少。如洪宝莲以破旧锈蚀的钱箱与枯黄卷曲的落叶,表现「人为」废物与「自然」废物的共存事实,以引喻当前当前环境的污染。连宝猜常以凡俗人物的百态与佛像做主题,以探讨人世间的纷乱与苦闷,并透过作品陈述她的宗教观。白宗晋则将陶与机械产品及现代物相结合,利用有机与无机的对立关系,探讨人与冰冷工业产物之问的矛盾现象。   
  此外,以个人观点对社会现象、文化反省及人类生命的思考,也常见于现代陶艺的作品中。如留爱页在单纯的造形中,以烟熏的方式处理作品表面,从烟熏的自然纹理中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李幸龙则利用传统衣饰图案表现在单纯的造形上,以缅怀消逝中的传统文化。吕淑珍在陶板刻绘裸女及利用塑形表现裸女之各种姿态,描述女性的内心世界。钱正珠则陶土塑造动物、人物,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诠释往日的童话故事。     
  近十余年来,由于环境、空间要素在现代美术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艺术作品的表现,已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在作品四周的空间及相邻的物体,都可视为作品的延伸,或者说作品表现的概念可随着四周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引此,陶艺创作也受到这种创作概念的影响,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之中,有些是在烧制完成后只是一堆「物体」,必须运到适当的展示场所予以装置组合后,才能成为「作品,。有些作品则依照展出场所的状况,可变更作品展出的形式,甚至结合其它不同的媒体呈现出来。尤其陶瓷材料来自大地,与环境、空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而陶瓷材料过火粹炼中产生质变的历程,使得结合环境、空间要素的整体作品,产生了更为深层的意义。台湾现代陶艺作家中,从事这种装置表现的并不多,萧丽虹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她常用陶板捏制半抽象的人群、云片,并配合细砂、绳索等物构筑成人类社会的缩影,以闸述她对天、地、人的见解。邵婷如则以头、手缩小的粗短肥胖人物群像,表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在现实社会各种压力之下,内心世界的描述。范姜明道以遍涂金彩的陶瓷晶与工业五金配件,交叠安置或重复排列,以讽刺现代社会的高度物质化,以及拜金主义的泛滥。   
  艺术创作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心中各种思想、意念的表达,在陶艺创作中,由于材料种类的多样性与成形方法的便利性,使得现代陶艺表现的形式极为丰富。当今的陶瓷艺术,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地结合,而使得创作的范畴不断扩大,在现代艺术的洪流之中,也由于陶瓷媒体的溶入,丰富了艺术表现材质的多样性,而就陶艺创作表现而言,借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与新材质的应用,增进了陶艺作品的多样化,也增添了陶艺表现的可能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微信扫码

咨询电话

0375-69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