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 陵墓寝宫露真容
2009/3/6 18:50:27

  经考古人员全面钻探和调查,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唐乾陵下宫遗址的布局首次露出其宏伟的规模: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为边长约380米的方形。这个发现为研究唐代帝陵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了解,乾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是“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部分,考古人员为了解乾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遗迹的结构,先后对其陵园东门、北门、西门三处门址和东北角阙、西南角阙、鹊台双阙以及下宫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
  
  经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考古人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是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推测为列戟廊的建筑遗迹大部分破坏严重,西门发现列戟廊周围有砖铺散水;殿堂式大门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并有砖铺散水,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除了基本搞清三个门址和多个角阙的形制之外,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发现了残石马1件、残石虎1件、石虎基座2件、小型石刻座1件、石狮头部残块1件。其中石虎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此次考古最大的收获是首次明晰了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布局。调查发现,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其中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南墙长379.7米,北墙长380米,东墙长383米,西墙长382米,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
  
  专家表示,下宫实际是由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因此,这次发现为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被称为考古界“三峡工程”,至今仍是未开掘“处女地”
  
  乾陵,在这个素有考古界“三峡工程”之称的墓里,躺着距今1300年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据云五百吨之多的瑰宝。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打它的主意,可终因石固墓坚无法撼动。
  
  它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乾陵占地约20余万亩,位于西安西北85公里的梁山主峰下,盛唐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规模宏大,收藏丰富。
  
   “它绝对没有被盗过。”陕西乾陵博物馆促销部邸女士非常肯定,“因为乾陵依山为陵,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梁山半山腰打洞开凿的墓穴,山上都是坚硬的青石,盗这种石头墓,非常难。即使按照现在的盗墓技术,打开墓穴至少要1~2个月的时间。对于盗墓者来说,时间太长了,还没打开盗洞,就被逮住了。”
  
  不过,1200多年间,垂涎它的盗墓者的身影从未断绝过。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但都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唐末,黄巢动用了40万大军,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悻悻撤兵;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部分唐代帝王陵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命令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是一挖,就狂风暴雨大作,温韬受了惊吓,这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乾陵幸免于难。”
  
  邸女士说:“上世纪60年代专家曾勘探过乾陵,发现墓道完整,而弃墓道、在青石上打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盗洞。现在我们博物馆晚上白天都在看守,保护得非常好。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正因为尘封了千年,这个“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更加让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