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收藏市场大扫描
2009/3/6 18:50:20


■策划:《收藏界》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高玉涛
■统筹:刘亚军
■特约撰稿:秦  杰
■执行:董  凡、邸  强、泊  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将金钱投向古董珍玩和古今名人字画等收藏,也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和转手发财的美梦到旧货市场寻宝淘金。北京、天津,雄居华北重地,明清以来,聚天下珍宝于一池。而今,大专院校鳞次栉比,专家学者比比皆是。收藏家在京津百姓心目中是学问、财富、身价的集合体,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收藏,是高品位的消费,是富足的“后现代”行为。京津投资家深信:贸易、金融、股票、房地产之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将是收藏;京津消费者明白:家电、住房、汽车等基本建设完成之后,古代艺术品将是最大的首选消费。
    北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古物众多;天津,拥有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映照的五大道、解放路金融街、文庙、西开教堂、望海楼教堂、吕祖堂、石家大院、三条石博物馆等等。北京的故宫、长城、颐和园,祖先留下的瑰宝,每年参观的门票收入就超过10亿元;对天津而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还能保存如此众多、如此完好的“小洋楼”,人们惊叹不已,天津不愧为“万国建筑博物馆”。京津人厚重的历史感,以及这两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50万收藏大军。如果说,北京尽显皇家气派的话,那天津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刻砖刘等就是这座城市的魂。京、津民俗文化的许多内涵是看不出来也理解不了的,比照历史实物和文献,再经行家一讲,那才奇妙呢。而历史实物和文献,正是京津人倾其所有收藏淘换的珍品。

从“鬼市”到收藏品市场
    清代中晚期后,京、津自发形成“鬼市”。“鬼市”即夜间集市,至晓而散,又称“鬼市子”。北京城清朝末年“鬼市”极盛,一些皇室贵族的纨绔子弟,将家藏古玩珍宝偷出换钱,亦有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把窃来之物趁天黑卖出,古玩行家经常捡漏买些便宜。此种“鬼市”1949年北京解放之后绝迹了,1992年自发恢复,每到星期六下午就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东北等地的小商小贩驱车前来集聚,星期日凌晨挑灯叫卖,人山人海,购销两旺。天津作为离北京最近的大都会,历史上自清朝末期天津开埠之后,由于国势的没落,很多达官显贵的家道也是江河日下,而那些曾经的富家子弟依然游手好闲,为了度日或换取抽大烟的钱,就偷偷变卖家中的古玩。毕竟这是有失身份的举动,卖也不敢明目张胆,于是只在凌晨两三点钟托人拿到“鬼市”上。除了他们,还有人在这里脱手一些偷盗来的东西或来路不明的物件,趁着天未亮掩人耳目。人们点着灯笼交易,因为都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价钱上自然打了很大的折扣。“天津卫”的高官显贵、遗老遗少、收藏名家,出入“鬼市”,还有替外国人寻宝的功能,这是以海关、贸易、进出口立市的天津独有的行当。北京的“鬼市”百年前在天桥、西小市、高粱桥、朝阳门外;天津的“鬼市”在沈阳道两旁。这些地摊对收藏者来说是“风水宝地”。从清末开始,卖家往往是在地上铺一块油布,摆上几件古玩玉器、或真或假的古旧工艺品,然后便蹲在一边,只用眼睛余光扫视着行人,绝无高声叫卖的。买家则悄悄穿行于地摊之间,尤其是稍微内行一些的买家,即使看到自己中意的东西也绝少直接
问价,而是“顾左右而环视”,假装外行人。在心理上,卖旧货古玩的人,希望将带的赝品在天亮之前能顺利卖出,天亮光线好了,赝品就不好卖了;而去买古玩的人,又生怕去晚了,好东西被别人买走。买家、卖家心理上的双重作用,造就了京津古旧市场的早市。
    天津恢复“鬼市”早于北京,约在1988年。北京于1992年才出现有规模的“鬼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