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品扰乱汝窑市场
2009/3/6 18:50:20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汝官窑真正为皇室烧制瓷器的时间较短,大约在40年左右,因此汝官窑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目前关于汝官窑的记载多来自于两本书。南宋《坦斋笔衡》称:“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周辉《清波杂志》则记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惟供御拣退,方可出卖”等记载。
汝瓷的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呈淡天青色。并注重釉色的典雅并以开片为美,不讲究刻划花装饰,个别器物仅仅只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而且汝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满釉支烧的方法,在器物的底部往往都留有芝麻大小的支钉烧痕迹。宋人以素雅为美,不喜太多的装饰,因此汝瓷成为宋代皇室用瓷的典范。宋廷南迁之后,在杭州一带设立的官窑也多仿汝窑的特点,可见汝窑器的地位之高。
长期以来,众多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家都致力于为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器找到“娘家”,不少专家因汝窑带有一个“汝”字,因此在探寻汝窑窑址时,仅将目光盯在汝州市内。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汝窑中心区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此地在北宋代属汝州管辖)出土了大量烧瓷遗迹、遗物,从而解开了汝窑烧造地之谜,但其究竟是御用窑还是民窑场仍存在争议,烧造时间仍然是一团疑云。
古今称颂的汝瓷一般指北宋晚期哲宗元元年汝窑始奉宫中之命烧制的淡天青釉瓷,当然,在奉命烧制淡天青汝瓷之前,汝州当地就已经有了窑场,烧制一些民用白瓷和青瓷,奉烧汝窑是在其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但这些民汝瓷多模仿耀州窑青瓷,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宝丰县清凉寺发现之后,1999年以来,汝州市区主干道东边的张公巷发现这里也有一处产品风格与汝瓷相近的窑址,并发现了宋元时期的青瓷器和窑址,在一个灰坑内出土了能复原的青釉瓷器44件。张公巷窑遗址出土残器不多,能与之呼应的传世品并不多,其中上海博物馆藏有4片与之类同的青瓷残片,目前可以断定是一样的。张公巷出土的汝窑器与传世汝窑器区别之一是胎色灰白,比后者浅、白;二是前者釉比后者釉要淡,个别略深;三是后者绝大多数为裹足支钉烧,张公巷绝大多数是足底无釉,为垫烧而成;四是后者为芝麻钉痕,张公巷绝大多数为小米钉,圆形、白色。但无论从工艺、釉色还是从规格上看,张公巷汝窑窑址都不是一般的窑址,许多专家更一致认为此窑址很有可能是人们寻找多年的“北宋官窑”。 随着汝州地区其他窑址的发现,离解开汝窑之谜也越来越近了。
汝瓷仿品层出,残件亦可收藏
在汝州地区的窑址中虽然出土了大批的汝窑残器,可惜的是完整的汝窑器却并不多。许多残器由于保护不利也随之流入到古董市场之中。在张公巷窑刚发现后不久,在汝州市的古玩店随处即可购得汝窑残片。在当时汝窑残片的价位并不高,这些残片以极快的速度流散到全国各地的收藏者手中。但是,汝州地区的窑口大多烧制青瓷,属于耀州窑系,且各窑烧制青瓷的风格很像,不加细辨极易混淆。汝窑器与钧瓷也不易分辨,许多特征在两地瓷窑都有,故古玩行有“钧汝不分”之说。再者,汝窑所烧汝瓷的釉色比较多,色调并不固定,鉴别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这批分流到全国各地的“汝瓷”残片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临汝窑或钧窑的残片,甚至是其他窑口的残片。
官汝窑烧制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官汝瓷数量有限,且全部用于宫廷使用,极少流入民间(不合格者全部打碎,防止流入民间,这从清凉寺汝窑遗址旁的残片中即可得知),因此,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官汝器极少,且流传有绪。而汝窑在成为官汝窑之前早已生产,但那时主要用于民用,所烧产品较为粗糙,烧造时间较长,在此时期内,大量的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