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北宋汝瓷官窑之三 张公巷与清凉寺汝窑与官窑?
2009/3/6 18:51:46

  在商周时就拥有“原始青瓷”的中原大地,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尤其盛产瓷土的太行、伏牛一带,窑址密布,成为唐宋至金元的制瓷中心,五大名瓷中的汝、钧、官均在这里。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之日起,就将寻觅汝瓷官窑当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全省300多处古窑址展开调查,终因把重点局限于古汝州州治所在地(今汝州市),导致寻找汝官窑窑址工作一直未有结果。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自己的方式众里寻他千百度。
  2000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汝官窑遗址,清凉寺被国家确定为汝官窑遗址。
  向来以汝瓷的故乡为骄傲的汝州人因此感到十分失落和难过,这意味着汝州继失去汝州三宝之一的汝石(定在汝阳)之后,将再次失去三宝之首的汝瓷。
  对清凉寺官窑遗址的疑问
  许多汝州人对于清凉寺官窑遗址心存困惑,如果说这只是从感情上的话,那么国内的一些文物专家同样也心存疑问。
  在清凉寺遗址出土的上百件汝瓷瓷片中,既有宫廷用的天青色瓷片,也有大量的临汝瓷(民窑瓷器)。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当时汝州境内可能有宫廷建造的汝瓷官窑。
  而清凉寺地处丘陵地带,远离汝州州府,宫廷会在清凉寺建御窑吗?便于管理吗?朝廷会不会是看到清凉寺天青色瓷好,才命建汝官窑的?否则,为何不命耀州窑造青窑器?那么,是否可能有第二处汝官窑?汝州文物部门认为,汝官窑不可能在乡间,若有只能在汝州城内。而张公巷成为汝州人夺回“三宝”之首的最后一个突破口。
  2001年2月10日,在北京,汝州市政府邀请了当时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代会长王莉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秘书长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冯小琦5位专家举行了一个座谈会。专家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在汝州城区抢救性发掘出来的瓷片和宝丰清凉寺所发掘出来的瓷片均为汝窑瓷片,即官窑瓷片。
  但仅靠瓷片是不够的,还需要历史依据和科学论证。
  张公巷与清凉寺汝瓷的差异
  王一沙、胡忠成、王振峰等专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公巷与清凉寺两处遗址出土的泥料及残器,从而让我们对两处产品的异同从根本上有了分辨和认识。
  一、通过两大汝窑遗址出土的原料、残器、窑具、成型模具的收集比较,传世品中的盘、洗、缸、奁、碗、瓶之类两处都有。清凉寺发掘出比较突出的造型“莲花香熏”“卷草熏炉镂空盖”,以及仿青铜器图案的尊两处都有。其做工精细,刀法流畅,但清凉寺的是天青和翠绿,张公巷则是青绿釉,这几种釉属半乳浊状半透明的结晶釉。
  二、两处同时存在手拉坯托片、贴花、模印的成型工艺。清凉寺的洗、盘、碗大部分外撇足支烧,而张公巷直足支烧;前者支钉白色呈扁形,后者白色呈圆形,两处都是轻微垂釉。
  三、清凉寺泥料用料是当地的一种含铁较高的灰白坩土,还原烧成时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用一种含铁较低的黑坩土还原烧成后呈灰白色。两处的胎釉接合处(中间层)不太明显,断茬处直纹,无犬齿状。经试烧,张公巷汝窑产品烧成温度比清凉寺高,而胎体致密度比清凉寺大,所以,其残器叩之比清凉寺声稍长。
  四、天青、粉青、翠绿、蛋壳青、月白等釉色两处都存在,但张公巷出现的豌豆绿,纹片极少,甚至无纹片,细小白色支钉痕;清凉寺釉色基本上是一种酥油光泽,虽有光而不刺目,开细碎冰裂纹片,质感滋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